阅读:906回复:1
关于我国数字城市管理现状的分析[论文]摘要: 城市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比较落后。本文介绍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阐述了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在数字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对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数字城市的全面建成与广泛应用,将以其信息化的高效迅捷和节约共享型的建设理念,推进城市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变革,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关键词: 数字城市;城市信息化;城市管理 一、数字城市定义
数字城市概念提出时间不长,迄今为止,仍然还是一个正在发展和演变的概念。一般从实施的意义上讲数字城市就是城市信息系统,只是在广义的理解上称之为“数字城市”。其概念最早来自美国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 “数字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概念,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数字中国的基础。总体上可以从3个层面上来理解数字城市的含义[1]: 在科学层面上,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现实城市的虚拟对照体,它能够对“现实城市”综合体的海量数据进行获取、识别、存储、处理以及应用,可参与城市管理和对公众服务的综合系统科学。 在技术层面上,数字城市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网络通讯系统)为基础、以测绘技术(主要是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为保障的城市信息管理系统。 在应用层面上,数字城市通过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以可视化的方式,反映现实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等,对现实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比较和优化,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简单来说,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生产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建设资金的重复投入,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方便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促进城市的统一协调发展。 数字城市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在建设上的复杂性,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二、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通过数字城市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政府、企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互通互联;第四阶段是网络社会、网络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目前,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第一到第四阶段的基本任务[2]。 1、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7.5%,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0%~55%,到2025年则会达到70%。快速进行的城镇化,无疑对当前和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我国十分重视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上都将它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期间,我国包括科学技术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部委也都开展了大量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规划与推动工作。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起步较晚,而且各地数字城市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的城镇数字城市建设还未起步,部分大城市还是处在第二阶段,仅有少数城市才刚刚迈向第三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20多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40余个城市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建成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国土、城管、公安、工商、税务、环保、房产、卫生、药监等30多个领域,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效能十分显著。在数字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技术政策、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通过一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2、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瓶颈 我国数字城市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仍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数字城市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阻碍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是顶层设计层面: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实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二是技术层面:信息获取、更新、管理、挖掘、整合、应用和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技术瓶颈,城市信息数据的内容、质量及可用性等尚不能满足需要。 三是应用层面: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公众信息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依旧突出,新的"信息孤岛"时常出现,数字城市的绩效评价缺乏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推进的难度和阻力较大。 四是产业层面: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公众实践”的局面,企业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缺乏,资金来源单一,数字城市如何产生效益的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尚未找到可持续的盈利点。 五是保障层面:保障数字城市发展的政策法规仍不完善,数字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尚待提高,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监控。许多“数字城市”建设的资金,特别是日常运行维护的资金得不到较充分的保障,数字城市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依然不足。 六是评价层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体系,关键标准缺乏,不同标准之间的不协调现象较为突出,尚未形成针对数字城市整体进行考核的评价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城市起步较晚,从国内数字城市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状况主要呈现为:通讯基础设施的进展速度比较快,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且水平参差不齐,政府、企业互联互通刚刚起步,企业信息间的互联互通更需发展和提高。 三、我国数字城市管理的存在问题
从以上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我国在数字城市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数字城市发展的种种瓶颈,使得我国目前数字城市的管理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将数字城市的技术等同于数字城市的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往往专注于科技本身的力量。因为数字城市的概念新颖,界定不明,在城市的数字化管理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往往有种技术至上的心态,在研究中产生偏差,将数字城市的技术如GIS 技术、RS 技术等同数字城市管理本身,认为只要将这些数字技术应有于城市管理,就等同于实现了城市的数字化管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2、重技术研究,轻管理研究。国内大量理工科的研究者,始终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数字城市的技术上,大量开发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技术基础平台,如GIS 系统,RS 系统,MIS 系统等[4],但与之相配套的因为技术的应用改进而带来的城市管理模式和体制的变化却乏人关注。 3、对城市数字化管理的研究过于泛化,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界定。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概念是基于数字城市的概念上提出来,但在这之前,因为技术的改进和应用,相继有城市信息化管理,城市智能化管理,城市现代化管理等许多提法。这些提法的实质是一致的,但概念的滥用造成了认识的混乱。 4、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事实上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已经走上了实践,如北京东城区已经率先实行了以万米单元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为代表的城市数字化管理,2005 年8 月和2006 年3月,建设部相继批准了二批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试点城区,但对城市数字化管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部分技术系统的开发上,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研究少。 从国内数字城市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可以看出,城市实现数字化管理迫切需要理清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技术基础、管理优势、管理流程、具体的管理方法,需要对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内容、模式、方法做出系统的研究。 四、我国数字城市管理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数字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作为以后数字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1、加强教育和宣传,强化社会各方的信息化意识 数字城市的发展着眼于从根本上建立新型的城市数字化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因而需要强化社会各行为主体的信息化意识。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数字城市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成立行业管理部门,统一规划领导 “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密切协作,来保证建设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建立全市性的有关机构,加强统一领导、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职责,减少重复建设,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积极研究制定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 数字城市的营造,必然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涉及到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诸多事宜,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和保障。所以在“数字城市”建设的立法方面应从构建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出发尽快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4、建立数字地理空间数据框架,制定城市空间数据标准 城市基础数据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许多城市都缺少卫星影像数据、正射航空影像数据、大比例尺的城市地形图数据以及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系列的地名数据,而这些数据对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城市政府应该将城市空间数据视作如同城市道路、桥梁一样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足够的资金使数据生产者能按照市场行为进行数据生产,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空间数据标准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前应该加大城市空间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力度,尽快制定一系列既有超前意识又可操作的城市空间数据产品标准,以促进城市空间数据的生产、更新、分发、应用和共享。 5、消除“数字鸿沟”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在信息的拥有量上存在“贫富不均”的情况[5]。城市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实时、及时的数据、信息交换,实现数字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在数字化建设中,政府有义务帮助、关怀弱势区域和弱势群体,特别是在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府公众服务建设上,否则弱势群体将被剥夺享受数字文明的权利,那样的数字化建设是有重大缺陷的。政府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必须坚持地区统筹、城乡统筹的立场,从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出一个切实的消除“数字鸿沟”计划。 五、结束语 数字城市管理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建设是一个开放的、渐进的过程,其状况与发展兴衰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的未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予以持久地关注和研究,早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数字之路。 参考文献: [1] 吕志平,李健,杜鹏等.数字城市建设规划与方案[M].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8 [2]杨学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信息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新浪博客,数字城市广场http://blog.sina.com.cn/dcity800[4]刘忻.数字城市体系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2003(3),58-61. [5]冷德熙.关注中国数字鸿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
|
1楼#
发布于:2015-08-16 14:47
只能处在理论阶段,实际是不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