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mei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11-09
  • 发帖数0
  • QQ
  • 铜币-257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448回复:0

郝力: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3-09-21 22:07
  <strong>3sNews讯</strong> 以&ldquo;抱团 创新 机遇 梦想&rdquo;为主题的201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9月15日在山东潍坊拉开帷幕。下午的会议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就现在的地理信息行业作为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城市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作了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p>  以下为郝副主任的报告文字实录:</p>
<p>  感谢大会给一个机会能够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智慧城市的事。最近看了大数据的书,里面对大数据的概念有几个基本概念,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第一个里面有很多概念,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数据本身会说话,我就用这个概念把咱们这次会议上的论文集,一共是123篇,还有咱们的主题发言,一共是22篇,加起来是150篇左右,标题里面有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这几个字,或者叫智能智慧的词,大概只有一篇涉及到大数据,只有十篇左右带有智慧两个字,文章内容我还没有看。按照大数据基本的论证,可以这样说,这个统计结果说明什么呢?我们这次会议和智慧城市,或者大数据这个主题,关联性在10%低一点。这个数据说明的内涵是什么?可能说明的是我们这个行业整个从数据的所有者和数据的持有者和使用者三个方面都关注于地理信息的应用领域,没有拓展出去,这是一个可能性。第二个可能性是说在写文章的人,所有做报告人的潜意识里是觉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和地理信息产业的关系不是很大,这是用大数据观点来看的第一个现象,这个数据统计了以后告诉你现在是什么,或者发展趋势是什么。但是用数据统计结果来揭示一个问题的时候,大数据还有第二个概念就是不能告诉你为什么,这就引发了第二个观点,第二个观点是说大数据的分析统计结果,只能告诉你某一件事的未来趋势,并不能告诉你这个状态和未来趋势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后面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大数据的应用颠覆了人类历史的有史以来的认识的基本原理,就是我们都是些假设一个命题,然后用事实来证实他,我们是确定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大数据的应用有一个相同就是可以说明,比如说谷歌用了一个方法,就是当流行性感冒,某些访问量达到一定的时候,是有一个传播关系的,为什么这种检索在全世界范围有关,他并不知道只是把这个结果告诉你了。我觉得这是用他的观点观察咱们会议上,不是一个大数据,但是大数据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大数据是什么概念,不是多,不是乱就没有大数据,是关于某一件事情的全体,不管你为什么目的搜集的,这个事情的全体就是大数据。</p>
<p>  咱们这次会议所做的主题发言是大数据,我在下面介绍智慧城市发展,为什么我的题目叫做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呢?就是从09年IBM搞了22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以后,我们政府发布了一的政策性引导文件,企业提出了一系列的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实际上我的观察有三件事是客观的事实,肯定也表达了一种结果。到今年的8月8日,国务院关于拉动信息消费的文件里面,专门有一个自然段描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其中给了两条非常重要的政策,第一是城市的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有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拿出一部分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拉动智慧城市的消费,他明确的指出了智慧城市有六个方面。在这个之前,国家的智慧城市基本是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第一个就是我们中国自从IBM提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以后我们的政府做了什么,我们的企业做了什么事情,因为走到今天了,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还要发一个文件,题目就叫健康的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也提出了观点,基本上到了发改委和国务院提出指挥城市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信息才基本表达了一个正确的中国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在这个中间。我加了一段,当IBM提出智慧城市的原意是什么,我们演绎成什么,今天国务院和发改委又摆在什么位置上,实际上想说这个情况是这样的。时间顺序上先说国外的政策导向,2011年提出这个政策,提的很含糊,我们在10个规划里面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内容,强调的都是在技术方面结合智慧城市的问题。2012年的4月,科学技术部就从根上研究智慧城市是什么。2012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是讲《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个意思是说要把地理空间框架进一步变成一个云计算支撑的基础信息平台,在申请条件里面的时候,文件表达的时候,就跟我前面的猜测有关,说的都是地理空间信息的事,他只是说智慧城市有就行了。</p>
<p>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个政策,这个囊括了所有的内涵,2009年到2013年,自从IBM提出这个概念以后,这几个部委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他们有一个本质就是都是定位在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范畴,构建和普及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成为过去之年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状态。</p>
<p>  在这个状态下,我举两个例子,一个地方城市政府把智慧城市看成什么东西,一个是企业是什么样的逻辑,简单的说就是城市画一张完整的图,从根上一直到最上面的应用,要找一个智慧城市的全体,但是和本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和本地的实际需要是什么样的,是一个理论框架,很完整,这是地方城市。到了企业以华为E-City的智慧城市平台他们表达了政务、民生、产业,我的服务对象都包括,我打造一个E平台,从物联网到互联网到上面服务,我全都能干,我能够干什么呢?能够为所有的应用服务,能够为现有的系统集成服务,我能够为不一致的数据提供统一的分析能力,我能够为所有不同的储放的资源提供支撑,我可以在统一的备份情况下,统一的平滑演进提供支撑。在2013年以前,我们中国的智慧城市从政府到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我从事实里面得出来的判断,认为智慧城市是底下有传感,中间有平台,上面有数据共享,再下面面向数据共用,这叫智慧城市。</p>
<p>  回过头来再看,国际到底怎么发展的?国际的发展有理论,也有实践,从理论上来说,由于时间上我就不一一放PPT了,以前智慧城市我老不清楚,也不看材料,现在都让我们讲讲智慧城市,我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讲什么,最近我看了看资料,我看了IBM说的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和解决方案到底说什么?结果发现IBM在讲智慧城市的时候是有限的去讲的,是在自己有大量的技术储备条件下讲的是为自己推广自己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技术产品做准备的,其中有一个观念,我最近查文章的时候,查到了工信部电子院有一篇文章,就是2011年评价了IBM的技术战略,到2012年美国的国家战略才把智慧地球放在里面,研究院当时就说IBM在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上是一个阳谋,工信部始终采取的态度是不组织,也不阻止,现在推进到现在已经转化成国务院拉动消费的阶段,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怎么正视这个问题呢?我仔细看了IBM的原始研究,里面有几个基本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第一,研究智慧城市这个问题,说了好几个原因都是宏观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化达到50%的时候,特别是中国在飞速的发展城镇化过程当中,城市限有功能性的,在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已经不能承载城市运营和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性能,怎么办?由于传感技术的发展,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于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在城市资源不变的大前提下,透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得这些城市的物理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能。所以可以透过物联化、互联化、智慧化来提高城市运营的效率和功能。这是一个大观点,很实事求是。</p>
<p>  第二个观点更值得我们学习,是透过他们有一个城市价值研究院系,一拨人研究的结果是说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他们研究出来其中有6个子系统是核心系统,比如说人、商业、能源、水、交通等六个方面是核心系统,这六个核心系统每一个方面的改善都可以极大的提升城市的功能和性能。第二个情讲的是六个核心系统中间是有关系的,是有互相的促进和干扰关系的,这是第二个观点,在他关于六个核心系统研究的基础,他认为采用了物联化、互联化、智慧化的情况下,才能力提高功能性,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p>
<p>  第三个观点就是说搞智慧城市的突破口就是中国,为什么?中国的城镇化是现在全世界城镇化发展规模的总和,世界也是全世界发展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城市功能性的软提高,这个可能要花两代人、三代人,这个不好说。</p>
<p>  第四个观点是什么?要细分的话有上百个,在长期工程实践里面已经积累起来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他认为这些都有助于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得出来的结论是说人家不管怎么说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人家不管怎么说,是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人家不管怎么说,是沿着一个核心在去展开的,后面陆续的出来一些引导性的文件,一开始论证智慧城市是一个什么概念,给了一套方法一个模型,还是围绕这六个方面,然后他又给了一套白皮书,是怎么评估你做了智慧城市是否有效,给了一套量化的方案,包括对北京的卫生还有交通都帮助做了一部分的工作,有一些案例。再有就是国际上现在所谓智慧城市建设的规模,我们经常看的数字是几万亿,都是宏观统计,可能是一些作者,或者是一些媒体传达出来世界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实际上我最近拿到的材料都是网上来的,有从IBM自己的宣传材料,实际上做了多少案例,有录像也有好多的统计分析文章。国外的规模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老说美国的迪比克市,他做了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都做了分析,有一个数据大家可能没有查,因为美国我知道,是州、县、市,市从两万人到上千万人不等,迪比克市是六千万人,是最适合做智慧城市的规模的城市。其实国外现在所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方式都和咱们不同。比如说数百名志愿者搞了一个载客量和服务质量的调查,波尔得市也只是做了一个电的智能化,我本来想查查这个多少人口,但是查不出来。欧盟,像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都是城市里面的一点市,500户实验性安装的能源系统,这就是他们的示范,700多户安装了电表,154个电源接口,诸如此类的。</p>
<p>  在国际上,像台北也号称自己是智慧台北,铺宽带,弄了一个旅游卡,弄了一个ITS就是自动收费,还有建立一个市民热线,各个城市都有的12345,他们还没有呢。包括IBM自己,在广东省众议院搞了一个智慧医疗,总的一句话就是说人家的国外的智慧城市都是规模并不是像咱们想象的那么大。另外他的智慧城市没有咱们脑子里构造的完整结构,是说哪一个条,哪一个线,哪一个领域能够做智慧化就可以做城市,第二个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比如说我们在标准规范里面,有一条规定,一个城市必须要建设一个城市统一的运行监管、服务平台,数据要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共享与服务。全世界没有,中国到目前也没有做出来,我估计将来验收很困难。我是讲国外的实际情况和IBM的原始原意是什么跟我们有很大区别。</p>
<p>  8月8日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有点健康发展的意思,一个是政策发生了变化,政策的本质变化是两点,第一就是国务院的文件是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手段,作为这个阶段拉动消费的国策摆到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来看智慧城市发展该怎么做。所以他提出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发改委七个部委又向国务院报告,就是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意见,又有一个意见,把智慧城市的应用是瞄准社会服务,国务院重点强调的是拉动经济,就是从过去我们注重技术驱动的模式转换到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这是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是国务院文件和发改委文件都明确了按照条条,按照领域去搞智能化建设就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存在一个主管想象的完整的体系,不用去追求那个体系,换句话说,用智慧城市的技术,能实实在在的解决各个城市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就可以了,只要你对社会有好处,对拉动经济有好处,就是智慧城市,发改委准备还搞一百个试点,试点范围将来是一个问题,建设部搞了200个,发改委下一步东中西还要搞一百个,国家测绘局原来搞几十个,我一算,600多个城市,大概400个都是试点了。对于大家利好的消息有两个,国务院出台的两项金融政策有好处,可以花钱了,第二个试点的范围非常大,都可以在试点范围内做点钱,最重要的是拉动了信息消费,关键是对你这个行业,你这个领域带来了好处就是真正的智慧城市了。</p>
<p>  (此为报告人现场发言速记记录,未经报告人本人审核。)</p>
喜欢0 评分0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