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886回复:0
普适的吐槽
<font size="4"> 最近Esri的同仁们提出了“普适的GIS”这一概念,认为普适化将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GIS的无所不在和透明化,即人们不再关注GIS技术本身,而是将这一技术使用到任何可能的领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实现通过GIS为不同行业和人群服务的目的。我完全赞同这一预见,GIS终有一天必将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各类LBS应用的丰富,全面渗透到政府机构、行业用户和大众生活之中去,我们将不A再关心这一词汇代表的什么,而是充分使用它所带来的各种便捷。
</font><p><font size="4"> 作为一种美好的期望和愿景,我们不能将它现在就当成现实,正如Esri副总裁蔡晓兵所说的,“实事求是的说,现在GIS还没有达到普适化的境界,”而没有达到“普适化”境界的直接因素,我认为并不是技术本身,或者说技术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阻碍我们的是整个群体的开放意识与共享精神的缺乏,这是一个群体性的特质和习惯,从个人到机构无不具备。我们经常想象有一天GIS走进“大众”,让“大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生成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数据、地图、空间分析结果——并将这些信息能够彼此分享,然而我们很少对“大众”这个最泛滥的名词进行阶层的分析,我们并没有问自己以下的问题:</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1.大众会有持续性的兴趣来制作生活中的地图吗?2.制作一张地图或进行空间分析真的简单到了人人都可完成的程度吗?3.如果不是任何人都能完成,那“大众”是否指掌握了一定GIS知识的用户?4.如果是专业型用户,Web页面型工具足够吗?是否要使用更复杂的桌面型软件?5.使用了桌面型软件的用户还能我们预期的“大众型”用户吗?……</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我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国外各种共享行为的鼓舞与驱动,OpenStreetMap能够以来无数志愿者的努力建成一份wiki形式的世界地图、各种开源的GIS软件涵盖了服务器端到客户端,Goodchild预言市民将作为志愿者像传感器一样采集各种地理信息并彼此共享,这是一幅大同式的和谐美景。</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但是,这里是中国!不但公民们并没有达到这一境界,就连天天沐浴在OpenSource海洋中的中国IT界同仁们,也并没有受到鼓舞,涌泉去报滴水之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源和共享想法是一件很稀罕的物品,稍有流露便被拿得干干净净。在开源软件领域我们贡献的高质量代码数量少得可怜,在OpenStreetMap中连北京和上海都缺乏POI点而无真正使用价值。当大家都觉得“傻子才去签到”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傻子才会热衷于制作地图并给大家分享?诚然,现在也出现了诸如地图汇这样优秀的大众地图服务网站,可以让非专业用户“一键成图”,但当最初爱好者们的兴趣逐渐消逝后,如何吸引其它的用户便迫在眉睫。</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我们可以把这种大众的倦怠心理理解为一种惰性和功利主义的泛滥,这倒是与当前的社会状态非常一致。但要命的是,许多市场环境下生存的公司和机构也染上了这种病症,我们在平时不断展示自己的高姿态,但在突发情况来临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做的并不会比我们之前抨击的人更好。无论是在北京“7.21”大暴雨前,还是超强台风“海葵”发生之时,许多GIS公司和机构,包括各大图商,并没有表现得更富有前瞻性和专业性,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基于地理信息的服务;君不见“浙江省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虽然功能简单,用的是Google地图,却广受欢迎和好评。如果这是某个企业提供的公益性服务,那将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活广告,然而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这难道不该值得我们反思吗?(蒋波涛)</font></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