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5
<p><font size="4"> <strong>李小文</strong>,遥感、地理学家。
生于四川自贡,原籍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 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br/><br/>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11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6
<font size="4"> <strong>叶嘉安</strong>,地理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家。生于香港。197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地理及地质系,1976年获泰国亚洲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78和1980年分别获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区域规划硕士及城市规划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研究学院院长、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和香港注册规划师。我国最早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专家之一。在国际上首先将案例推理系统与GIS相结合,该研究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规划和土地审批的效率。首次提出细胞自动机(CA)的城市规划模型,把环境因素、城市形态、城市密度等引进城市CA模型中,是国际上该领域学术论文最多的研究者之一。很早已进行城市就业与居住位置的空间分析,证明新城镇规划的“自供自给”的不可行性。是第一位分析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学者之一,提出土地产权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影响。<br/><br/>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 |
|
|
|
12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6
<font size="4"> <strong>杨元喜</strong>,大地测量学家。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7月生于江苏省姜堰市,籍贯江苏姜堰。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大地系大地测量专业,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大地测量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展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构建了双因子等价权模型,提出了抗差方差分量估计,发展了抗差贝叶斯估计和抗差拟合推估理论。发展了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该理论兼容了最小二乘平差、抗差平差、动态滤波、抗差滤波等。构建了四种自适应因子和相应的最优自适应因子。主持完成了“2000中国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坐标框架点精度分别达到3厘米和3分米,使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br/><br/>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font>
|
|
|
|
13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6
<font size="4"> <strong>工程院</strong>
</font><p><font size="4"> <strong>刘先林</strong> (1939.4.19-- )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30多年以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研制成功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他任课题组长完成的863-308项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A-DPS通过国家鉴定,销往全国并出口国外,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均已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航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14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7
<font size="4"> <strong>宁津生</strong>(1932.10.22--)大地测量学家。安徽省桐城县人。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从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80年代在我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我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他主持或参加了我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
</font><p><font size="4">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15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7
<font size="4"> 刘经南(1943 .7.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家,出生于重庆市(湖南省长沙市人)。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协调成员、国际"GPS Solutions"杂志编委。刘经南教授解决了卫星定位技术工程应用中坐标转换模型选择与评价、削弱高程误差影响等理论与技术难题,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满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他主持开发的我国第一套商品化“GPS卫星定位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完成数百项科研工程项目;主持数十个大中城市控制网的设计、施工和数据处理,参与国家新一代空间大地网“国家高精度GPS网”的设计和实施持了数据处理工程;用他提出的“逆推法”科学地确立了全国板块运动趋势,该方法受到地学界一致推崇;提出了分布式广域GPS差分理论和方法,该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了“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的软件整体设计和实施,解决了关键技术,在98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font><p><font size="4">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16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7
<p><font size="4"> <strong>王家耀</strong>(1936.5.1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教授。从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主持国防型号项目等20余项,其中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地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方法》、《理论地图学》、《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等8部;主编并出版学术论文集《数字制图技术与数字地图生产》等2部;发表学术论文“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等80余篇;培养硕士34名、博士29名,指导博士后3名。</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17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8
<font size="4"> <strong>张祖勋</strong>(1937.6.5 -)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8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font><p><font size="4"> 张祖勋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理论研究、开发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出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使我国摄影测量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最近他提出了数字摄影测量的的两个基本关系:即解析关系与对应关系;多基线影象测绘、广义点摄影测量等理论;提出并实现新影象匹配算法。这些理论与算法解决了一些利用传统摄影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们必将推动数字摄影测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他已培养研究生五十余名,在读博士生10余名。撰写论文、著作一百余篇,被SCI、EI等检索的二十余篇。他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理论基础扎实、勤于探索与创新。</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18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8
<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strong>许其凤</strong>(1936.1.5
-)卫星导航定位专家,出生于天津市,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1966年),曾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教授。</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60年代从事卫星大地测量,80年代开展GPS卫星导航与大地测量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之一。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1989)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对我国卫星导航和卫星大地测量的研究和工程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作为专家组专家,参加了“全国GPS一级网”(1990)、“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7)、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增强系统”(1996)等大型工程项目。主持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定位定向(1987),为提高我国导弹武器机动作战能力提供了保障。</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1997年提出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和主要技术途经、2001年参加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所提出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可减少投入、降低建设的技术风险,被采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小型人卫测向仪”),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font></p><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font></p><font size="4">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