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4185回复:18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地理信息领域院士汇总
<p> <strong>中科院</strong></p>
<p> <strong>陈述彭</strong>,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2)、国家计委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br/><br/>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p> |
|
|
|
1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2
<font size="4"> 陈永龄
(1910.11.8-2004.8.15),大地测量学专家。北京人。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br/><br/>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br/> </font> |
|
|
|
2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3
<p><font size="4"> <strong>方 俊</strong>
(1904.10.26-1998.5.5),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江苏武进人。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30年代初,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撰写的《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是中国这方面的唯一专著。还撰写了《地图投影学》和《固体潮》等专著。<br/><br/>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p><br/> </p> </p> |
|
|
|
3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3
<p><font size="4"> <strong>王之卓</strong>
(1909.12.16-2002.5.18),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河北丰润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教授。40年代发表了《航测垂直摄影光束仿射性变换》,对当时立体测图技术有重要价值。50年代,针对外国专家的山区相对定向公式不足之处,提出了精度更高的公式。从理论上对航测成图方法和空中三角测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推演出各种方法的精度估算公式,为生产提供了理论根据。60年代初,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理论与方案。80年代,指导完成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数字化测图系统》。<br/><br/>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4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3
<p><font size="4"> <strong>陈俊勇</strong>,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br/><br/>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5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4
<font size="4"> </font><p><font size="4"> <strong>李德仁</strong>,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江苏镇江丹徒人,生于江苏泰县。武汉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80年代,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1982年,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问题”。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一一“汉莎航空测量奖”。90年代,主要从事以遥感(贴)、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多媒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瑞风可视电话系列产品和立得三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8部:培养硕士生50多名、博士生60多名。其成果有十余项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1SPRS)第111委员会主席(1988年一1992年)和第Ⅵ委员会主席(1992年一1996年)。<br/><br/>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6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4
<p><font size="4"> <strong>许厚泽</strong>,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安徽歙县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重要贡献。<br/><br/>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
7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5
<font size="4"> <strong>徐冠华</strong>,资源遥感学家。上海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研究方面,发展了边界决策、训练样地分析、图象分类、图斑综合、生物量估测等的理论和技术,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遥感卫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发展了遥感综合调查和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领导编制了第一部再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系列制图技术规程,在分类系统、制图比例尺、技术流程、专题图种类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领导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课题在空间遥感应用规模、技术难度和时间要求上均取得突破。<br/><br/>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 |
|
|
|
8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5
<font size="4"> <strong>童庆禧</strong>,遥感学家。湖北武汉人。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研究的专家之一。早年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在我国首先提出关于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问题,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在岩石矿物识别、信息提取和蚀变带制图方面取得突破。根据植被光谱特征研究发展的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匹配模型等为高光谱遥感这一科技前沿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br/><br/>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 |
|
|
|
9楼#
发布于:2011-12-10 20:15
<p><font size="4"> <strong>高
俊</strong>,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教授。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在明、清地图史和世界近代基础测绘史领域的研究亦有建树。70年代后大力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系统的开发,并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方法引进地图学,在地图设计专家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和认知地图学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90年代初将虚拟现实(VR)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信真,取得重要成果,并提出:在地学领域利用虚拟技术构成适人化的多维地理信息空间,将是下一世纪地图学在“地球数字化”的趋势中的新任务;地图从传统上作为现实世界的静态模型发展为对现实世界的动态模拟的进展,必将促进数字化时代地图学、测绘学在技术在理论上的深化。<br/><br/>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fon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images/js/share.js"></script><font size="4"> </font></p>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