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6984回复:13
[分享]一些SCI发布的GIS英文论文,另有大量GIS论文,提供下载地址
<P>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diffusion process of SARS in Beijing</P>
<P><a href="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5_12/05121320552710.pdf" target="_blank" >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5_12/05121320552710.pdf</A></P> <P>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 </P> <P><a href="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5_09/05092109509085.rar" target="_blank" >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5_09/05092109509085.rar</A></P> <P>王劲峰研究组发表系列SCI论文:关于交通GIS</P> <P ><FONT size=3>(1) Sun Teng-Da, Wang Jin-Feng (王劲峰), A Traff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Based on Road Network Grids and Its Spatial ; Temporal Resolution's Influences on Simulation, <B ><I >Simulation Modeling Practice and Theory</I></B>, 2007, DOI: 10.1016/j.simpat.2007.04.010.<p></p></FONT></P> <P ><a href="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7_05/temp_07051817528603.pdf" target="_blank" >全文下载</A></P> <P ><p><FONT size=3> </P> <P >(2) Han Wei-Guo, Wang Jin-Feng (<FONT face=宋体>王劲峰</FONT>) and Shaw Shi-Lun, Visual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of Traffic Volume, <B ><I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t</I></B>, 2006, 4293: 695 – 703.<p></p></P> <P ><a href="http://www.igsnrr.ac.cn/lwzzImg/1165284030720.pdf" target="_blank" ><FONT face=宋体></FONT></A><a href="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7_05/07051818078500.pdf" target="_blank" >全文下载</A><p></p></P> <P ><p> </p></P> <P >(3) Wang Hai-Qi, Wang Jin-Feng (<FONT face=宋体>王劲峰</FONT>) and Liu Xu-Hua, Local Neural Networks of Space-Time Predicting Modeling for Lattice Data in GIS, <B ><I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s</I></B>, 2006, 3973: 1192 – 1201.<p></p></P> <P ><a href="http://www.igsnrr.ac.cn/lwzzImg/1165284030720.pdf" target="_blank" ><FONT face=宋体></FONT></A><a href="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7_05/temp_07051818082639.pdf" target="_blank" >全文下载</A></P> <P > </P> <P ><FONT size=4>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FONT></P> <P ><FONT size=4>This article is available from: </FONT><a href="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458/4/23" target="_blank" ><FONT size=4>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458/4/23</FONT></A><BR></P> <P><p></p> </P> <P><p></p></FONT></p> </P> |
|
|
|
1楼#
发布于:2007-05-24 16:35
<P>Spatial dynamics of an epidemic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P>
<P><a href="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6_12/06120115383485.pdf" target="_blank" >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6_12/06120115383485.pdf</A></P> <P>空间分析引论</P> <DIV> <P>王劲峰研究员等代表中国GIS 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发表的文章</P> <P><BR><a href="http://autolib.homebj.com/upload/2005_06/05060910549475.pdf" target="_blank" >upload/2005_06/05060910549475.pdf</A></P></DIV> |
|
|
|
2楼#
发布于:2007-05-25 08:27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
|
|
3楼#
发布于:2007-05-25 14:06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
|
|
4楼#
发布于:2007-05-28 04:40
<P align=center><B normal">对</B><FONT face=宋体><B normal">SCI</B><B normal">的反思和如何改进科研成果</B><B normal">/</B><B normal">人员评价</B></FONT><B normal"><p></p></B></P>
<P><p><FONT face=宋体><a href="http://www.yocsef.org.cn/"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ocsef.org.cn/mcti/image/200512211709331.jpg"></A></FONT></p></P> <P>各位来宾上午好,关于对<FONT face=宋体>SCI反思和一些学术评价,报上谈的也比较多,今天这个会是很及时的。</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首先我讲一下SCI,大概80年代末的时候,被引到中国来,首先是南京大学引进的,以引导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国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为目标,对当时改变我们国家文革以来坐井观天的研究风气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近十几年来,各个大学、科研单位都以SCI为单位和个人的一个评价标准,作为排序,就是每个单位被SCI索引的文章多排在前面,索引少就排在后面,使我国SCI的论文数量成倍增加,积极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小,而负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我们国家产业大而不强有点类似,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出现论文多而不精的现象,恐怕也是难免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科研水平过程中间难以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下面引用一些图,我刚刚收到的科学观察的杂志创刊号有篇文章讲到SCI论文的情况,很高兴论文的作者还来了,我们国家SCI论文增长情况还是很明显的,现在大概不到五年就翻一倍,论文数已经到5万篇了。论文在世界上的份额也基本上是呈指数性增长,6年左右翻一倍,大概在国际上占4.5%。大家看看论文增长的快慢,到底这么快是一个正常现象还是不正常的现象?在历史上,像日本,曾经在七十年代后期的时候,也有比较快速的增长,有一段时间增长比较快,对于美国、法国这些比较稳定的国家,基本上偶尔有一些增长。我们国家90年代初以后,连续增长10%以上,最近这两年稍微掉下来了,有一段时间连续增长非常快,这是一个国家追赶的特征。比较先进的国家,像英、日、德、法,SCI的数量基本上是很平稳的,都是个位数增长,不会大幅度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论文被引用的数量2000年达到高峰,最近几年越来越少,不是比例下降,是真正被引用次数逐渐下降,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一件事情。</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部分国家的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你看我们国家排下面这个线,我们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全世界排第九,我们引文数世界排18,但是我们每一篇论文被引用数在全世界排120,已经靠得很后了。香港的论文引文数排的比我们要少,他们人少,但是他们每一篇论文,引用平均数排在第28位,比我们好得多了,这一点说明我们单篇论文的质量明显不如国外。</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上次在武汉召开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我也引用过有些人讲的,就是SCI被有些人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这是一种笑话或者是一种发牢骚的话,实际上SCI本身不是问题,SCI大概1961年左右开始使用,最早在1955年左右,它的创始人,Garfield先生,在论文统计、情报信息学方面是权威人士,至今还是汤姆森公司的董事长或名誉主席,应该说它是美国的一个叫ISI的情报分析机构制定出来的,这个机构本身是一个严肃的机构,所以它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Idea,问题出在我们滥用。今年9月份,估<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计这位">计这位</st1:PersonName>先生看很多人骂SCI,他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从历史看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历史和它的意义,在1955年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当时并没有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像核武器一样的那么受争论,他希望我们要建设性地用,他说SCI是一个双刃剑,换一个方面有可能会变成滥用,这个影响因子不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不能用它真正测量文章的质量,但是没有一个分析比它更好。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用一个东西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学校,一个人,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单一的某一种数据来衡量,问题出现在我们滥用上,不是说SCI本身有多少问题。</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在我们不同的领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是大不一样的,有些领域,像生物领域,他们一般都主要看期刊,一次我们单位有一个研究人员去申请973课题,我也参加他那个申请答辩,<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那位">那位</st1:PersonName>老师上台就讲,说我在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上发了文章,讲完以后,有一位可能是院士站起来说,会议文章就会议文章,会议就会议,还有什么顶级会议,非常藐视这个会议,他们认为好的文章,一定在学报上,这个会议文章一定是差的。一般讲在生物领域,不太重视开会。我参加评审全国优秀论文的时候,生物领域的学生发表十几篇SCI论文一点不足为奇,而信息领域跟其他领域一起评肯定吃亏。信息领域里面,期刊的学术影响,一般的讲,不如顶级的学术会议。也许某些分支里面,某些会议,某些期刊特别重要的,但是像我熟悉的那些领域里面,期刊的影响没有顶级会议大。</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在信息领域里面,尤其在计算机领域里面,由于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一般不算SCI论文,所以我们国内的大学和研究单位不太重视最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上的文章,也很少派人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国家的计算机学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上次在武汉中国计算机学会的理事大会上,我就呼吁,我们每一个专业委员会,每一个计算机的分支,都有好的会议,有几个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大家可以衡量一下,去参加。比如说我是搞体系结构的,体系结构里面有一个ISCA会议,这个会议是最顶级的会议,会议论文集就这么点儿,大概二三十篇文章,录取率至少是1/5、1/6,你有本事在那个会议里面发表文章,别人一定知道,我在上面也发表过文章,这个圈子里是从会议上认识你这个人的。你如果从来没有在ISCA上发表文章,人家不认你,你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像搞图形学方面的SIGGRAHP会议,参加的人数以万计,文章就那么点,那个会议文集的分量远远大于一般的学报。在我们计算机领域里面,SCI肯定不是最合理的论文评价标准。有些属于SCI,像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那个论文水平我觉得还不如我们国内的计算机学报,我们任何一个单位,只要跟他联系成功以后,开一个会,会议上所有的文章都进入,全部SCI,所以我们有些人在一次会上有三四篇,那个文章水平显然不如我们学报文章。我觉得应该把二级的三级的学科,把最好的几种期刊和最好的几个国际会议列出来,用它来取代现在的SCI作为考核我们个人和单位水平的参考。大家知道,微软的亚洲研究院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大概定了少于五个国际会议和少于五个期刊,就认十个左右的会议和期刊,其他东西基本上不算。但是这样做也有些绝对,有些比他差一点点,这个影响因子是1.1,那个是1.2,你选五个,第六个怎么办?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做这个事,但是总比泛滥成灾好一些,像香港那边算分数,好的算一分,差的算零点几分,可以做得精细一点,不管怎么说,我们看重的就是顶级的那几个。应该强调不要盲目追求论文数量,争取更多地发表高水平的论文。</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问题是我们搞研究,不管对人才和成果,要看真正产生的影响,我跟国外很多学者了解情况的时候,我所尊重的一些知名的学者,他们对待搞研究的看重什么东西高度一致,给我的回答都是一个字“Impact”,到底什么是“Impact”?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还有软件登记,这是我们国家现在成果的一个基本的数字,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影响,不能以论文、专利、软件登记数量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一定要看论文、专利、软件对技术进步、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究竟有多大的贡献。另外我觉得论文应该是By Product,我们不要只是为了发表论文做研究,要重视研究的真正价值,也就是Real stuff,真正对社会有影响,我们评奖中采用经济效益看我们的影响,这里面有很大的水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我们没有办法判定你的论文也好,你的科研成果也好,和企业里面的那个新增的产值和税收,到底有没有关系?有多少关系?经常有这种情况,这个单位说,我已经做了一个成果,这个成果也开了鉴定会,把它转给某一个企业去发展生产,这个企业说报了,产值有几百万,甚至上亿,鬼才知道他卖的东西和你的成果有多少关系?这个东西他用不上税,他给你报五千万,五个亿是一样的,并不因为报五个亿多出多少税来,这种评价水分也比较大。</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另外我觉得应当取消博士生必须发表一篇SCI论文的规定,因为目前,多数重点大学要求博士生发表SCI或EI论文,必须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我在美国毕业的,国外没有这个规定,这个造成了垃圾论文泛滥成灾,有些期刊只要交版面费就可以发表,有些期刊严格限制论文版面长度,最多4页,你文章写得好的七八页一概不能发表,造成一个现象,好文章不能发表,滥文章发表很多,要强调论文质量,强调学术期刊的质量,文章不在多而在精,我们国家已经走过论文数量增长历史阶段,现在强调是论文质量。</FONT><p></p></P> <P><FONT face=宋体> 最后我讲一下要重视同行的评议,评价成果跟评价论文也好,评价成果,评价人,我觉得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同行评议,这个同行我讲的是小同行,举个例子国外怎么做这个事情,国外一些学校,比如说MIT,是有点傲慢的学校,很少有MIT的人发表什么论文,MIT非常重要的文章经常出现在Technical report上,这么重要的东西没有在杂志上,就是一个技术报告。他说为什么我们MIT人的水平靠别人来判断,我就可以判断,所以他们一些学生在里面读博士的时候,博士导师觉得他够了,就可以了,要不要文章根本无所谓,就是这么一种思路。看CMU,大家公认是计算机领域最好的学校,系主任怎么评价他的老师,我到那儿访问的时候就专门问这个问题,怎么评价这些教授?他说第一不看论文,第二不看经费,这两条都不看,在中国还能评价吗?他就看这个领域知名的教授写的评价意见,特别重视评价意见,他是根据同行的评价来判断这个教授,写评价的人非常认真,都是很仔细的。像A&M</FONT>大学是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学校,他们评价一位老师更简单了,你来了以后,你自己说,你说你的标准是哪个学校,你说我的标准是斯坦福,他就把你写的文章,你的材料直接进斯坦福大学,这么一个教授在你们那边会不会聘教授?斯坦福说水平不够,你就走人。你降低标准也不行,学校有<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那么多">那么多</st1:PersonName>老师,别人报耶鲁的水平,你报一个很差的学校,显然你是最低的,别人都比你好,你就走吧。再讲同行评议有利益冲突,不要有利益冲突就不信任,你要相信我们这个圈子、所谓学术共同体会很好地做好评价。<p></p></P> <P><FONT face=宋体> 最后我讲关于对人员和成果,要有耐心,古代有句话,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需待七年期,判断一个队伍是需要时间的。</FONT><p></p></P> <P><p><FONT face=宋体>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摄影:罗进)</FONT></p></P> |
|
|
|
5楼#
发布于:2007-06-04 08:43
谢谢了 好东西
|
|
|
6楼#
发布于:2007-10-09 10:03
谢了!学习学习!<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
|
|
7楼#
发布于:2007-10-27 15:56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
|
|
8楼#
发布于:2008-01-18 17:08
好东西啊,谢谢!!!
|
|
|
9楼#
发布于:2008-01-25 13:29
谢谢了哦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