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991036
管理员
管理员
  • 注册日期2003-07-25
  • 发帖数5917
  • QQ14265545
  • 铜币29669枚
  • 威望217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 GIS帝国铁杆
阅读:1498回复:0

[转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院长访谈录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9-21 08:47
<P><IMG src="http://www.eol.cn/kaoyan_news_3989/20060912/W020060912627083335903.jpg"><BR>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a href="http://www.eol.cn/kaoyan_news_3989/20060912/t20060912_196176.shtml#js"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66ff>殷坤龙</FONT></A></P>
<P><STRONG> </STRONG><FONT color=#ff0000><STRONG>★学校简介</STRONG></FONT></P>
<P><STRONG>  中国教育在线工作人员:</STRONG><FONT color=#006600>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基本情况?</FONT></P>
<P><B>  殷坤龙教授:</B>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办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是一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授权可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导师、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P>
<P align=left><STRONG>  环境幽雅 交通便利</STRONG></P>
<P align=lef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东湖风景区,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学校占地面积108.9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是一座集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博物馆、学生公寓及其它配套服务设施,为莘莘学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深造的理想选择。</P>
<P align=left><STRONG>  学科集优 实力雄厚</STRONG></P>
<P align=left>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在保证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建设和发展非地学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努力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相对综合的地质科学、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技术、通讯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电工程、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八大学科体系正在形成。</P>
<P align=lef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22个院(课部),59个本科专业,117个硕士点,36个博士点,<a href="http://graduate.cug.edu.cn/masteng/index.asp" target="_blank" >13</A>个工程硕士学科领域,3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P>
<P align=left>  建校以来,先后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2908人,其中教授349人,副教授5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6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97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博士生导师124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各类在校生444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0460多人。</P>
<P align=left><STRONG>  校风严谨 桃李芬芳</STRONG></P>
<P align=left>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湖北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在第四、五、六、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四获“校长杯”,并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取得70块金牌、42块银牌、59块铜牌的好成绩(第七届大运会获4金7银17铜);培养出了以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茨洛、第27、28两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高崚、中国超级模特彭丽霞等为代表的体育和文艺明星,他们为国家及学校赢得了极大的荣誉。</P>
<P align=left>  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的培养要求,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为培养“爱国心和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的“五强人才”而不懈努力。五十多年来,培养出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4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P>
<P align=left><STRONG>  研教并重 成果丰硕</STRONG></P>
<P align=left>  中国地质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6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9个基础课实验室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基础课合格实验室评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92台,现有各类研究院(所、中心)61个,充分体现了学校是一所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综合性大学。九十年代以来,学校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有5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尤其是赵鹏大院士于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神舟五号”所安装的“搜索救援辅助决策系统”服务平台,是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载体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已连续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产GIS平台软件测评第一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500多家同类产品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被运用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纳米科技在我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纳米矿物材料的化学合成、制备,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掺杂,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微粉化等,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技水平。目前学校拥有与纳米材料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及高新技术项目近20项,其中1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纳米科学和技术将对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竞相争夺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此外,学校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寻找和合理利用资源、减轻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扩展生存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协调、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align=left><STRONG>  交流广泛 放眼世界</STRONG></P>
<P align=left>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保持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巩固和发展了与许多著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办学思想,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与30多个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资料交换关系,并每年选派在校生前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圣彼得堡化学药学院、加拿大的约克大学、北大西洋学院留学,邀请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P>
<P align=left><STRONG>  励精图治 奔向未来</STRONG></P>
<P align=left>  在新世纪里,地大人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风格,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励精图治,为把中国地质大学建设成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型、国际型、开放型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P>
<P><B>  <FONT color=#ff0000>★研究生招生情况</FONT></B></P>
<P><B>  中国教育在线工作人员:</B><FONT color=#006600>感谢殷坤龙教授这么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研究生招生情况?</FONT></P>
<P><B>  殷坤龙教授:</B>学校硕士学科点覆盖1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科点覆盖36个二级学科,拥有1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3个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共有77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200人左右,共有33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220人左右,具体名额以教育部下达的实际招生计划为准,另有部分计划可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P>
<P align=left>  我校近年来统考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在2:1至3:1左右,热忱欢迎有志青年报考我校研究生,有关统计数据请登陆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查询。另外有关往年试题等参考资料均可在网站免费下载。</P>
<P align=left><B>  <FONT color=#ff0000>★研究生待遇及奖贷措施</FONT></B></P>
<P><B>  中国教育在线工作人员:</B><FONT color=#006600>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研究生待遇及奖贷措施情况?</FONT></P>
<P><B>  殷坤龙教授:</B></P>
<P align=left>  2007年我校研究生收费继续执行现行政策,统考硕士研究生分为三类:<BR><BR>  1)公费生(非定向),不收费,毕业后按国家就业政策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BR>  2)定向委培生,由用人单位提供培养经费,学生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收取学费30000元(总计),按年度缴纳;<BR>  3)自筹经费生,学生需缴纳的学费标准为:一般专业24000元(总计)、特殊专业15000元(总计),按年度缴纳,毕业后按国家就业政策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BR><BR>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部不收费(不含自筹经费生),委培博士生学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准后,完成全部培养过程为45000元(总计)。<BR><BR>  硕士生基本学制为2-3年,在入学第二个学期由研究生与导师自主确定学习年限。博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STRONG></STRONG></P>
<P align=left>  为缓解学生经济困难, 2006年学校提高了研究生的生活补贴标准。</P>
<P align=left>  从2006年起,除定向委培生外,所有全日制硕士生(含自筹经费生)均享受3000元/人/年的普通奖学金,3600元(总计)的科研业务费,“三助”(助研、助教、助管)资助标准200元/月。</P>
<P align=left>  全日制博士生享受5000元/人/年的普通奖学金,导师提供的助研岗位补贴不低于300元/月,科研业务费7200元(总计),由导师负责掌握。<BR><BR>  确有困难,不能缴纳学费的自筹经费生,符合国家规定的,可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P>
<P align=left>  此外,学校还设有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中石油奖学金、中石化奖学金、紫金奖学金、金钉子奖学金等十多项优秀学生奖学金。</P>
<P align=left><B>  <FONT color=#ff0000>★殷坤龙教授介绍</FONT></B></P>
<P align=left><B><FONT color=#ff0000>  </FONT></B>殷坤龙,男,1963年出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职务,200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治”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已主持完成了20多项有关滑坡灾害预测与防治的科研和实际工程中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有近20篇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索,2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成果获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兼任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滑坡防治专家组专家、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等学术组织的职务。</P>
<P>  殷坤龙教授长期从事滑坡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早在1983年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就开始了滑坡灾害空间预测的研究,198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攻读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滑坡专家晏同珍教授。1987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在1988年“第五届国际滑坡学术讨论会”上,得到大会的注意,该论文被国外的多种SCI刊物多次引用。1991年完成的博士研究生论文对区域滑坡灾害预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滑坡灾害空间预测的信息分析系统,对滑坡灾害的区域研究和单体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论证,实现了滑坡灾害空间预测的计算机自动制图化。</P>
<P>  先后参加了原地质矿产部“六五”攻关项目“我国西南西北崩滑灾害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国家三峡工程“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库岸稳定性的专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滑坡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与预测研究”、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长江中上游库岸滑坡及预测制图研究”、以及“八五”期间三峡工程移民选址工程地质论证及库岸重点滑坡的专题研究等一系列区域滑坡灾害、工程地质以及围绕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滑坡灾害问题的理论和实际课题的地质基础研究工作。在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阶段,作为国土资源部专家组成员多次参与了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验收和规划等工作。</P>
<P>  殷坤龙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滑坡灾害预测研究领域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实时把握国际研究动态,选定最前沿的研究方向。1998年8月进修回国后,他领导他的科研小组,在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研究领域开始新的攻关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在2000年至2002年完成了国土资源部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2002年~200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应用示范”的研究,实现了基于Internet网络和实时气象信息的地质灾害实时预测预报。</P>
<P>  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主持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程滑坡涌浪分析与危害性评估”,博士点基金项目“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研究”等一系列滑坡研究领域的科学攻关。</P>
<P>  殷坤龙教授20年来在滑坡研究领域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TABLE cellSpacing=4 cellPadding=0 width=37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TD></TR></TABLE></P>
喜欢0 评分0
没钱又丑,农村户口。头可断,发型一定不能乱。 邮箱:gisempire@qq.com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