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甲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5-03-19
  • 发帖数6
  • QQ
  • 铜币128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阅读:1730回复:5

[讨论] 新发现地球存在的另一种运动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3-19 00:23
 
<P >      <B>新发现地球存在的另一种运动</B><p></p></P>
<P >王金甲  王镇  谢学枢  车存仁<p></p></P>
<P >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基本有两种运动那就是自转与公转。可是在1996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宋晓东博士和Paul Richards发现了地球内核差速旋转的惊人的地震学证据。地球内核以约每年1度 (或1.1度) 的差速旋转速率相对于地幔向东旋转,估计自1900年到1996年的96年间,内核已旋转了1/4圈多。大约每300-400年,内核就要相对地幔和地壳多转一圈。在内核赤道面上,内核自转速率与地壳自转速率的差,相当于数量级约为20km/a的线速率,这一线速率要比大陆板块运动的线速率的最大值 (20cm/a)快10万倍。这一发现对于地球磁场的起源,倒转,以及地球演化的诸多问题意义重大[1]。<p></p></P>
<P >我们对工业用的轴承都不陌生,它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里壁   2,滚珠    3,外壁。我们把轴承的里壁镶嵌在旋转的轴上,在外壁不固定时,经过一定的时间我们发现轴承的外壁也与里壁同步旋转。当我们用手触摸轴承的外壁时,外壁就开始减速。我们的地球基本也分为三部分1,地核  2,地幔  3,地壳。我们的地球从诞生以来,大质量的地核通过地幔带动小质量的地壳与地核同步匀的速旋转。这与上面所说的轴承运动有些相似之处。只是轴承的里,外壁有滚道轨迹的控制作用,只能作同轴旋转。而我们的地球则不同,地核与地壳没有滚道轨迹的控制作用,地壳与地核可作万向的同球心运动。因地轴的倾斜,当地壳受的外力(日月引潮力)与其地核的旋转不垂直时,地壳在地核上的旋转不但在经度上产生丟转,而且在纬度上也产生有23.5(地轴的倾斜度)度角的斜向运动。这种有23.5度角的斜向运动,使地球的两个极点缓慢的以渐开线的形式向对方弦转换位(也就是岁差与章动)。导致地壳南北极的大调个(N,S极互换)。当遇上地壳上的火山爆发也就记录了地壳在地核上磁场相应的位置,大西洋的磁异常就是这种N,S极换位造成的。经过几亿年的这种运动,也就呈现出我们钻探地壳岩芯磁场逆转的现象。地壳上的剩磁场与地核的磁场因地壳调个的原因,它们之间的磁场有时相抵消,有时相叠加,旋转到相抵消时也就是地球磁场在减弱。所以现在地球磁场在减弱就是这种地壳弦运动造成的。<p></p></P>
<P >地壳的这种弦运动使大陆板块漂移获得动力,使地球磁场逆转,使南极有煤的生成条件,使非洲有冰川期,使我国南方有冰臼的形成。使我们生活的地壳上有了寒期与暖期的交替变化并制造了许多地球上的不解之谜。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椭圆体。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离心力所致。当地球赤道上的某两点旋转到地球的两极,两极的海拔将升高,两极的冰川范围将扩大许多。冰川的扩大使地球进入了一个寒冷期。由于地球自转有离心力的原因,两极的地理高度也将缓慢的沉降(两极轴变短,气压加大),地球的气温将缓慢上升,迎来了一个地球的温暖期。两极地壳在下降的过程中,地壳的上表面拥挤,摺皱,穿插叠层而地壳的下表面开裂使岩浆侵入冷却后形成剩磁。 两极地区旋转漂移到了赤道,因弧度的不同,在地球离心力的作用下,径向尺寸将加大,地壳在经线方向就产生了大裂谷和大海沟(如同大红灯笼一样,将它压的越扁,它的经线方向的骨架就距离越大),在46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西洋的洋底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就象我们双手在揉搓一个干了皮的面团。看看大西洋的洋脊和条带状的磁异常(Linearmagnetic anomaly),大洋中脊轴部AA磁异常特别显著,相互平行,正负相间,这充分说明大西洋经过反复的南北极调转同时也是东西半球的调转,每当调转一个循环时,大西洋的洋脊因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日月引力及陨击作用下产生开裂,形成海底条型火山爆发,每次的海底条形火山爆发都将引发一起地球上的大海啸,生物化石的成群现象和物种灭绝及古人类文明的消失等等都与此有关。经过几亿年的这种循环使大西洋成现在的这种状态。大陆火山爆发都留有火山口,海底条型火山爆发同样也有火山口,并且也是年轻的洋底。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其实就是条状火山口,它越年轻就说明它离下一次的火山爆发就久远越。<p></p></P>
<P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地球自转还使比重较轻的海水在离心力的作下,都集中在地球低纬度赤道地区,于是地壳的弦动使地壳上沧海与桑田交替地变化,沧海桑田的交替变化也促使动植物的进化。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得同质量的物质在两极与赤道间显示出不同的重量。所以地壳旋转到两极因重力加大而沉降,使地壳下表面融解,尤其是当较薄的洋壳由于弧度的改变呈现出拱形塌陷的状态,断层后使大洋板块相互穿插,叠层,堆积,因地壳密度和气隙的原因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油层,气层,沙层,水层等等。大陆地壳弦动到赤道的部分,形成开裂现象如东非大裂谷。海洋洋壳弦动到赤道的部分由于行星与日月间联珠的引力与陨击造成洋壳开裂引起条状的火山暴发如大西洋洋脊等。这种板块相互穿插,叠层,堆积的结果,使其中一板块的地表被叠压在另一板块的下面,地表物质经过亿年的堆厚重量加大而沉降熔融,在地壳下表面开裂时进入裂缝降温固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超高压变质岩。我们的地球从诞生46亿年以来就是这样弦动的。地壳基本受到有四种力的影响。[1]自转的离心力。[2]两极大于赤道的重力。[3]日月有角度的引潮力(刹车力)。[4]重要的月球加之九大行星联线的引力。就是上述的四种力使地壳产生揉搓性的复杂运动。随着地心温度的下降,地壳也将变得越来越厚。地核冷透地表水都将渗入地壳我们的地球也将象伙星一样地表水消失。当然这要经过一个极其漫长岁月。<p></p></P>
<P >小结:我们的地球象一个干了皮的面团。在四种力巧妙结合的作用下,使地壳产生力了极其复杂的揉搓运动。不但给大陆板块分裂移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同时也形成了许多矿脉,并且也制造了地球上的许多自然之谜。在高科技的今天,用GPS系统将很快的证明,地壳这种运动的存在。“地幔动力”的假说将和“地心说”一样将被历史所淘汰。 <BR ><BR ><p></p></P>
<P >参考文献:<p></p></P>
<P >[1]  柴东浩 陈廷愚.新地球观 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BR ><BR ><p></p></P>
<P ><B>wangjinjiag@</B>。<B>sohu.com</B></P>
<P > <p></p></P>
喜欢0 评分0
shininghua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4-08-15
  • 发帖数87
  • QQ
  • 铜币336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1楼#
发布于:2005-04-23 11:03
很好的文章。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zhjm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3-12-05
  • 发帖数312
  • QQ
  • 铜币54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2楼#
发布于:2005-04-23 21:10
很好<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01.gif" />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lyw505
卧底
卧底
  • 注册日期2004-12-04
  • 发帖数205
  • QQ52498211
  • 铜币3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 GIS帝国居民
3楼#
发布于:2005-04-24 16:37
<P>但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好象一直没有变化,按照你的理论,地壳与地核可作万向的同球心运动。那么为什么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一直是23.5度。既然你说地球象一个干了皮的面团,地幔就应该会相对太阳发生位移,23.5 也许就变成66.5度,那么地球的四季将发生变化,几十万年前,也许地球的北半球就是南半球,这可能吗?</P>
Y.W.Lau qq:52498211 email:jxgis@126.com msn:lyw505@hotmail.com popo:jxgisrd@163.com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王金甲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5-03-19
  • 发帖数6
  • QQ
  • 铜币128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4楼#
发布于:2005-04-24 18:25
地核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一直是23.5度。而是地壳受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在地核上作有sin23.5度角的旋转运动。地壳的南北极就会换位,赶上火山爆发就记录了地壳相对地核的磁场方向。南极有煤,非洲有冰川期,我国南方有冰臼等都是此原因,我制做的“地壳弦动仪“已经证明了这一切。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王金甲
路人甲
路人甲
  • 注册日期2005-03-19
  • 发帖数6
  • QQ
  • 铜币128枚
  • 威望0点
  • 贡献值0点
  • 银元0个
5楼#
发布于:2007-06-01 04:17
<P>您好!</P>
<P>因大质量的固体地核决定地轴与黄道的角度。详细情况请登陆</P>
<P><a href="http://www.sea3000.net/wangjinjia/" target="_blank" >http://www.sea3000.net/wangjinjia/</A></P>
<P>网站探讨问题。</P>
举报 回复(0) 喜欢(0)     评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