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967回复:0
建设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发挥功效
2002年以来,风景名胜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开发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成为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重大问题。去年开始,建设部启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
<P> 近期关于南京中山陵风景名胜区改造方案的新闻被各家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其核心的争论就是风景名胜区应该如何改造?现在的方案是否超出了风景名胜保护的范围。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却从中引申出一个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风景名胜区实施保护?如何实现对风景名胜开发的监督与管理?建设部于2002年11月启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技术:遥感建天网 “我们的系统是通过遥感图片实现的,不是用国内卫星图片,而是购买国外的高精度商业卫星图片,效果非常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向记者如此介绍,“因为分辨率高,成像很清晰。” 其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角度来说开发不是十分困难,据李如生主任介绍,先是2002年监管系统立项,选了泰山、黄山两个景区作为试点,做了1-2.5米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采集与分析,连续分析了2000到2002年的数据,样本收集工作完成。2003年11月建设部在泰安召开了专题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了首批监测。 这一系统采用国外高精度遥感成像图片,对同一景区选取连续两年的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变化点,再通过与部里备案的风景名胜区改扩建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找出那些未经审批的动工项目,这一切都是通过数据服务器自动完成的。找到这些未经审批的项目后,通过建设部行政干预的方式最终实现对风景名胜区的监管与保护。李如生主任表示,“分辨率很高,所以我们不用出门也能知道各个风景名胜区出现的情况,便于及时纠正。像以前张家界装电梯的情况现在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了。” 管理:体系堵漏洞 “我们发现了未经审批的变动,就会将这些信息存入信息系统并且要求各个景区根据发现的问题填报相关的审批手续,系统自动将这些信息收集起来上报到省里,由各省市的建设主管部门核实这些审批手续,有些是要报建设部的信息还会自动收集起来再次上传到建设部等待核实,如果发现没有审批手续的就要严加处罚,责令限期整改。”李如生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只要有问题就会被发现并得到整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首批进入监管系统的1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有16个风景名胜区以及14个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共计30个单位的系统建设工作均圆满完成,除此之外,还有近50个风景名胜区已经进入准备阶段,预计明年年底会初步建成这一监管体系。 “其实监管并不是目的,通过监管能让各个景区自觉保户风景名胜才是我们的出发点。”谈到这里,李如生主任加重了语气。 现状:开局尚顺利 “建设部于2002年11月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试点工作。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监测对象,综合运用遥感技术、GIS技术、MIS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采用遥感、地形、规划数据比对和专家判读的方法,实现大范围、可视化、短周期的动态监测,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依法行政提供科学依据。”在采访中,李如生主任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 记者了解到,在风景名胜区监管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果后,2003年,建设部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决定首批对1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均属世界遗产)进行遥感监测。其中:文化遗产11个:八达岭长城、临潼骊山、鸣沙山—月牙泉、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武当山、庐山、丽江玉龙雪山、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十三陵、南京钟山。自然遗产 4 个: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个: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而在2004年,建设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建设的通知》(建城函[2004]172号), 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园林局和17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配合2004年监管工作的开展,作为建设部建办人教[2004]11号文批准的2004年重点培训项目,建设部干部学院与城市建设司在2004年9月上旬联合举办了三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班,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园林局主管部门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关领导干部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预计2005年底前完成17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系统建设和首轮遥感监测工作。也就是说,到明年年底,全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会在这个监管系统的管理之下。 用李如生主任的话说,就是“开局尚顺利”。 不足:实时没做到 当然任何系统都会存在问题,单从现在运行的情况来看,这一监管系统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时间问题。由于我们国家的卫星不能达到所需要的精度,为了保证监管的质量,就只能购买国外的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而国外数据只有在保护期过了才能卖给我们,一般保护期是一年,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购买前一年的图像,这造成我们只能在明年年初才能监管到今年各个景区出现的违规问题,无法实现按月、按季度等短时间内的数据监控,监管效率受到了一些影响。 另外,由于一些风景名胜区还有古建筑,也属于文物部门交叉管理,涉及到的一些动工项目需要系统比对文物部门的数据库,但现在因为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还没有结束,这部分数据的处理只能依靠人工进行,会影响系统的效率。</P> <P> 截止到目前,该系统运行正常,共采购遥感影像30幅,数据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实现监测规划区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监测共发现变化图斑 392处,面积约11平方公里,除去一些景区边缘的小面积图斑,实地核查了变化图斑226处,面积约10平方公里,占到景区监测面积的0.1% 。可以说初步实现了设想,对纳入体系的风景名胜区起到了监督与保护的功效。</P> <P>记者手记: 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招牌下,以往并不起眼的一些东西突然变得熠熠生辉,这自然唤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珍视与崇拜,而申办世界遗产更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引发了更多的人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 不久前,都江堰前再建拦水坝、乐山大佛旁边又修巴米扬,以及怒江水电开发的蓄势待发,一次次触及公众关于世界遗产如何承载经济飞扬重压的敏感与质疑。在对待世界遗产的态度上,专家及民间环保人士坚定主张,保护是第一位的,且一再警示,过于功利的申遗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普遍面临旅游威胁,人满为患,错位开发,再好的遗产也可能命途多舛。可以预见,如何平衡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如何保护?如何在保护中发展?这些关键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却又盲目上马各种开发计划,真不知道是耶非耶?建设部启动这一监管体系,无非就是要为各个风景名胜区建立一道防护网,希望能挡住贪心的脚步。 今天,我们可以拿古人留下的遗产向世人炫耀,那么,千百年后,我们留给后人的东西里,又将有什么值得后人夸耀呢?凝望着那厚重的祖先遗产,一份承接历史与未来的责任在我们每一个人肩上很重很重</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