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976回复:0
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综述
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国情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与我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过去十年,印度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认真分析并总结其发展情况,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利借鉴颇有意义。
一、产业规模 印度将遥感、GPS、GIS等作为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领域的组成部分,形成的产业称之为地理空间产业(Geospatial Industry)。根据我国学术语言习惯,文中将其表述为地理信息产业。 目前,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处于成长期,产业链主要由数据销售、软件、硬件和地理信息服务四部分组成。据印度《当代地理空间》杂志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的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市场调查报告,印度地理信息市场发展快速,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电力、通讯、城市建设、卫生、教育、国防、邮政以及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林业、农业、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方面。 印度地理信息业务主要分布在数据的收集、获取、转换以及咨询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当前,地理信息企业主要分为两大块,绝大部分的公司从事数据收集、获取及转换,其余的从事与咨询和系统集成相关的业务。比较著名的公司有:Rolta、Infotech Enterprises、Genesys、Nucleus Netsoft & GIS India、RMSI、ESRI India和Spatial Data等。印度地理信息产业产值的85%是由20家大型公司创造。 2006-2007年度,印度的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在68.3亿卢比(按照当前汇价,100卢比兑14.8元人民币),其中地理信息服务独立贡献了57%,硬件占到了27%,软件占了14%,数据销售占了7.5%。其中,影像数据市场规模为4.9亿卢比,考虑到灰色市场,整个市场规模达到5.2亿卢比。软件市场包括软件代理,规模为9.5亿卢比,其中CAD市场规模最大为3.11亿卢比,其次摄影测量软件为3.08亿卢比,用户信息服务软件为2.4亿卢比,图像处理软件为0.91亿卢比,如图1所示: ![]() 图1 印度2006-2007年度地理信息软件市场分布图 硬件市场规模为19亿卢比,测量设备占到85%为16亿卢比,其余为打印和扫描设备,占到15%。硬件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用户从事城市规划、土地登记以及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占到76%,销售给公司用于增值服务的占到24%。据估计,到2011年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5.85亿卢比,其复合增长率为19%。
印度国内市场的用户信息服务(不包括服务外包业务)为34.54亿卢比,基础服务需求,如测量、制图和数据数字化等占到65%;增值服务,如摄影测量、软件定制、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咨询等占到35%。 2008-2009年度,印度地理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3.89亿卢比,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5.59亿卢比,增速达22.8%。其中,地理信息服务产值达到46.8亿卢比,占市场总规模的56%,年复合增长率为16%;数据、软件、硬件三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分别为4.22亿卢比、10.05亿卢比、22.62亿卢比。进一步细分市场,其中,影像数据市场规模接近5.5亿卢比,GIS软件市场达到6.5亿卢比,GIS服务市场规模为46.80亿卢比,其年复合增长率为16%。印度的LBS市场规模相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偏小,但随着导航定位和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认知度的不断提高,LBS市场将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 印度有关专家预测, 2012-2013年,LBS市场规模将扩大三倍,影像数据市场的年复 合增长率将在15-20%,GIS软件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在23-25%;虽然硬件市场在过去两年的增长率仅为9%,但专家仍然预测2012-2013年度年复合增长率能够达到22%。 印度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就GIS人才需求方面而言,GIS技术专家、应用开发人员、项目管理和工程师的需求量最大。据统计,目前地理信息产业可以吸收15-20万非专业技术人员就业,主要从事地理信息消费引导和人口统计制图等。有关情况如图2所示。 ![]() 印度政府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较为严格,大部分的地理信息数据必须从政府机构购买,其中地形数据只能从印度测量局购买,卫星影像数据只能从印度国家遥感局购买,森林、地质、水文、土地、土壤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分别从印度林业局、地质调查局、地表水控制中心委员会、水务中心委员会、土壤和土地利用组织等机构购买。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地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强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应用。已出台的环境、电力、水资源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明确要求加强地理信息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如2002年的“国家水政策”、2005年的“国家电力政策”、2006年的“能源整合政策”和“国家环境政策”等。 与地理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政策主要有:2001年的“遥感数据政策”、2005年的“国家地图政策”、“国家地图政策实施指南”、“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等。2008年,印度政府通过了一项法案,使得过去属于高度敏感的涉密地理信息能够被商业机构应用。该法案允许政府机构间可以将获取的地理信息有选择性的与其他公共机构共享,如印度地质调查局和空间局,但需要以协议的方式确保信息在开放和共享环境下的安全;增加了私人机构参与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机会。 “遥感数据政策”规定:所有分辨率大于或等于5.8米的卫星遥感影像可以无歧视性获得,更高分辨率的数据理论上可在“一事一议”的基础上获得。5.8米分辨率的限制是基于印度早期遥感能力而规定的。基于国家安全考虑,分辨率为5.8米至1米的影像经过技术处理保证去除敏感信息后才能分发;1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影像经过技术处理后,应遵守下列规定才能予以分发: (1)政府用户能够获取和使用不作进一步技术处理的数据; (2)私人机构在至少一家政府机构的推荐担保下,可以获取和使用不作进一步技术处理的1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影像; (3)其他私人机构、国外用户和其他用户可在对数据作进一步技术处理后,从跨部门的“高分辨率影像验证委员会”(HRC)处获取数据; (4)任何用户对敏感区域数据的特殊需求,都必须经过HRC的技术处理后才能获得; (5)使用1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影像,用户必须与国家遥感中心(NRSC)签订特殊的销售/保密协议。 “国家地图政策”确立了地图军民分版的政策,即两套地图,一套是国防系列地图(Defence Series Maps,DSMs):包含多种比例尺地形图(Everest /WGS-84基准,多圆锥/UTM投影,含高程、图廓、等高线等全要素数据,不降低精度),主要满足国防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该系列的全国模拟和数字地图将按照特定的密级分类。另一套是公开系列地图(Open Series Maps,OSMs):通过印度测量局公开发布,主要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持。公开系列地图在WGS-84基准上采用UTM投影,能支持不同数量的图层。所有公开系列地图(包含其硬拷贝和数字化产品),不得出现军事或非军事敏感区域的位置信息。 尽管如此,但是印度社会各个方面认为,现有的政策仍然需要改革,比如修订航空测量的限制性条款以及限制更精度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获取的条款等。 三、发展动力 在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初期,公共部门的应用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主要服务于政府决策支持。根据市场调查报告, 2000年,印度政府作为主要的用户在地理信息产业领域投入20亿卢比,同期私人的年度投入仅为5亿卢比。印度国家战略工程“印度淘金工程(Pan Indian Projects)”中设立的许多重大项目都有地理信息应用的内容,如电力领域的R-APDRP项目,农业领域的AgRIS项目,更新和维护土地复垦的NLRMP项目等。根据“瓦哈拉尔·尼赫鲁城市改造国家计划(Jawaharlal Nehru National Urban Renewal Mission)”联邦政府决定在未来四年投资5000亿卢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国家城市信息系统”建设增加了对地理信息产品的需求,仅城市规划将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22.4亿卢比。AgRIS项目的目标是覆盖450个地区,估计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花费大约为90亿卢比。R-APDRP项目A部分的预算为1000亿卢比,该项目未来5到8年中在GIS方面的年平均花费将达到40-50亿卢比。 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驱动力来源于商业服务,促使产业从最初的以公共部门应用为主向社会化应用转变。印度地理信息产业的大部分业务来源于西方公司的外包业务。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外包业务的成功得益于大量熟练的高技术人才资源,其中罗塔(Rolta)公司拥有2千名从事地理信息数据库外包业务的雇员。外包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印度地理信息产业不能仅仅提供数据产品或软件工具,而是要提供全套的业务解决方案,要求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在发展中注重地理信息数据与非地理信息数据的融合,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融合。这也是当今印度地理信息企业从传统的GIS产品提供向融合创新领域拓展的基本驱动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伴随着电信、物流、资产管理等服务业的发展,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蓬勃兴起,基于位置服务成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如果有10万辆载人客车需要安装GPS定位跟踪系统,每年每辆的最小消费就是1500卢比,因此会产生1.5亿卢比的经济价值。如果再考虑到总的汽车规模,其经济价值前景非常乐观。 印度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该国的信息产业政策,最明显的表现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分布与IT产业分布密切相关。地理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城市是海得拉巴,被誉为“印度GIS之都”。几乎全部顶尖的GIS公司都汇集在海得拉巴,其成功之处得益于该州的IT政策。 四、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政府限制印度测量局的地图数据在社会上广泛应用。私人公司获得的已被国防部处理过(即清除所有的所谓敏感信息)的地图数据用处甚微。数据申请程序繁琐,任何事情都是基于一事一议的原则进行处理,有的数据申请甚至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同时没有明确的数据使用指导原则,例如,一个地点的属性发生变化,如增加了新的店铺,那么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再次送到政府部门审核。 此外,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如缺乏有针对性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缺少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质量标准,以至于用户无法评估从GIS数据提供商获取的数据的质量。人力资源因素、社会对地理信息产业较低的认知度、相对低下的教育水平、各种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以及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数据的高成本等也是制约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五、几点启示 综观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充分利用IT政策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应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等,促使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能够在税收、融资、外包服务等方面享受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 二是印度在重大政府工程和部门政策中强化对地理信息及技术的应用。测绘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一方面是促进相关政府部门在部门政策中增加对地理信息产业扶持的内容,强化对地理信息及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其他政府部门的重大工程建设,强化对地理信息和技术应用的引导。 三是制约印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地理信息数据社会化利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充分的地理信息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保障,测绘部门需会同国家安全部门和总参测绘局,加快修订测绘成果保密政策和保密处理技术攻关,推进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 四是印度地理信息产业产值的85%是由20家大型公司创造,表明印度地理信息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目前我国地理信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因而,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并支持地理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对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予以重点培养和扶持。 (作者:徐磊,作者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本文发表于2012年4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