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03回复:0
智慧城市的能与不能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p> 用狄更斯 《双城记》的开篇,来形容如今的“智慧城市”话题恰到其分。智慧之城,它蓬勃发展它充满希望,它概念飘忽它标准渺茫;万千企业趋之若鹜,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仍未掉下馅饼;我们一直看到过程,我们一直没看到结果。心中的疑惑渐渐发芽,向左还是 向右,哪边是美好天堂?像魔鬼的呢喃动摇信仰:智慧城市,究竟能还是不能?!</p> <p> <strong>智慧城市能解决城市问题</strong></p> <p> 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飞速扩张,难免出现城市规划不合理的地方,这必将为日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典型现象:在荒芜的土地上建立起城市,经历繁荣、扩张到衰退,资源从丰富到紧缺,最后不得不通过技术提高城市效率甚至主动或被动放弃这个城市。国外的大都市发展要早于国内,他们的管理者看到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大规模地修改城市现有规划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提高城市的利用率来适应发展。加之技术水平的发展,让“智慧城市”这一在早先只能存在于幻想的概念有了成真的机会。</p> <p>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电脑,现有的城市规划就是主板,城市建设是CPU,城市管理就是操作系统。在现有主板不能更换的情况下,你可以在主板可以承受的基础上升级其他硬件和软件来提高电脑的性能。智慧城市就像是一个全新操作系统,它带来的是一种可交互的、人性化的、智能的、兼容性好的、可以弥补硬件性能不佳的全新体验。</p> <p> 因此,智慧城市是解决现今发达城市发展困境、提升公众生活质量的良好选择。</p> <p> <strong>智慧城市也不是万能的</strong></p> <p> 智慧城市是解决之法,但不代表它是一剂万能药,尤其在交通方面。就如同景区爆满这件事,无论是大长假或是打散的小长假还是高速公路免费甚至是景区限流,这些都没能缓解每年“五一”和“十一”假期的景区爆满的现象。同样的无论怎么调整,春运带来的拥挤和窒息依旧是每个中国人的痛。</p> <p> 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一线城市的人口逐年激增,也给城市建设带来很大压力;而小城市又面临人口流出,城市发展出现“空城”甚至“鬼城”的情况。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小城市若要发展智慧城市,都需要因地制宜。其中最核心的还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p> <p> 在大城市内部也应将经济核心区分散开,以有效地分散人流。</p> <p> 交通方面,一线城市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拥堵。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经济核心区内人口密集,上下班时间集中,导致出现上下班高峰期。对此可以增加智慧交通的投入,宏观地、全时空地调配交通资源,以期在车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交通高效、顺畅地流动起来。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散经济核心功能区来引导车流朝不同方向集中、分散。</p> <p> 城市管理方面,大城市人口集中,无论是城市管理、城市应急、警务系统还是医疗系统,都面临很大压力。如果能够有效地平衡区域间经济发展,使人口集中不是那么具有指向性,城市局部地区的压力就会小很多。</p> <p> 因此,智慧城市是必需、必要的,同时我国也应考虑进一步缩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尽量平衡人口分布,尤其选取中小城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这也将更快实现智慧城市的落地。</p> <p> <strong>没有标准是万万不能的</strong></p> <p> “无规矩不成方圆”,智慧城市若想踏踏实实地落地,必需一套完整、科学的标准。现在市场上,基本上每个想挤进“智慧城市”建设这个大洪流中的企业,都在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产品、平台和标准。对此笔者了解到,我国的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一个联盟,每个联盟都是智慧城市中不同的建设方向,然后在联盟内部生成一个标准;最后将在国家层面整合这些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这样将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引起的标准纷乱,同时有效地减少建设资源的浪费。</p> <p> 智慧城市是一剂良方。要真的能用上这剂良方,得需要一个合适的标准框架,因此我们也期待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尽快出台,以让智慧城市更好地落地,让人们“多快好省”地享受到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新生活。</p> <p> <strong>地信企业,向左还是向右</strong></p> <p> 面对智慧城市的大潮,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生活早就跟这个行业息息相关;同时,地信行业也不再沉寂,这个曾经很小很专的圈子一下被曝光在人前。关注多了,自然行业内部的格局就会有微调,以提供产品为主的地信企业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个圈子一下沸腾起来。有本土化的海外企业如Esri,有立志转型为服务企业的超图,有迈步跨界的四维图新,也有回归大型IT企业的山海经纬,还有投入阿里怀中的高德,更有无数被收编的App厂商。地信行业与IT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当然不只地信行业,就连其他行业也同IT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淡。这是由于互联网发展的结果。</p> <p> 面对这种模糊,我想每个地信人都在深思,面对分岔路口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走哪个才能利于企业存活,走哪个才能坚持自己的地信梦?我想只有真的迈出那一步的企业才知道到底哪个方向是真的适合自己。</p> <p> 淡化的不只是行业界限,就连人才流动也出现了这个情况。有地信人才走进IT企业,有IT人才走入地信行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何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专业人才也成了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考虑的。</p> <p> 虽然行业界限模糊、人才流动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在智慧城市这个新命题面前,我们更多地希望地信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勇敢地走出去,更多地展现地信人的优势,在专业地理方面能保持自己的领先位置,做好自己擅长的,同时更勇于创新,开拓市场。</p> <p> 智慧城市是一种必要的解决办法,但也不是万能药;同时也需要健全智慧城市各方面的标准和框架来引导正确方向。而地信企业是最有先机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面对这场大洪流,应该把握自己的方向,积极调整,争取乘上浪头,谱下新歌。</p> <p> 对于未来,我们谨慎乐观,如老话所讲:在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智慧城市,亦是如此。(文丨张鹏英)</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