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421回复:0
张家同:车联网的现状,挑战欲未来
<strong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3sNews讯</strong> 以“应用北斗 光彩中国”为核心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今日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在下午的会议中,最后作报告的是深圳市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同。报告题目是“车联网的现状,挑战欲未来”。
<p> 以下为张总的报告文字实录:</p> <p>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下午好!</p> <p> 我下面要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车联网的现状,挑战与未来”,我先介绍一下车联网的现状,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在未来五年之内,全球车辆市场将增加3倍,未来每一辆新生产的汽车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移动互联网功能,移动类、安全、保安、信息娱乐、交通信息、导航、车辆故障诊断等业务也将蓬勃发展。一切分析认为,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两千万辆,车辆王应用和服务渗透率也许能够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一千亿,车联网将潮流移动互联网的超级蓝海?就我本人多年从业经验来看,我个人认为对这个前景的描述有点乐观了。啊由设备供应商、运营服务商和图商三个主要模块瓜分市场。</p> <p> 从国内车联网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陆续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车联网联盟由民间发起组织的产业联盟,深圳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目前有35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包括中兴、华为等等,上海车联网联盟成立的比较早,有46家单位参与其中,无锡车联网产业联盟有30余家,广东省也成立了车联网产业联盟,有19家单位作为发起单位,北京汽车物联网产业联盟有18家发起单位,车联网目前是一个非常热的词,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身处其中的人,都看好这块“蛋糕”。从目前来看,企业联盟中企业是否都从车联网蓬勃发展中受益、业绩大增呢?我看未必。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这个领域当中还没有出现大型企业和成为一个能够给全行业从业人员带来重大机遇的产业。</p> <p> 国内乘用车后装内嵌入式终端市场这些年也有些增长,前装增长7%左右,后装乘用车市场内嵌式终端百亿规模,直接设备供应商不下300家,僧多粥少是非常明显的,“车联网”过热有两个原因,第一,毕竟是新产业,第二,多了一个字,跟车关联。国内商用车内嵌式终端市场发展比较快,主要受政策影响,存量市场大约1500万台,未来三年将进入稳定的新增市场,每年约产生一百万台增长。两客一危5个批次过检企业超过120家,北斗兼容的车辆终端2个批次超过100款产品,存量市场约150亿规模,增量市场约100亿规模,三年后只剩增量市场,这些企业的出路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同行严肃对待的。</p> <p> 从盈利水平角度来看,价格的恶性竞争使得部分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除了GPS终端在降价,其它的都在涨价,这也是从业者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大约平均每年降价幅度在18%以上。从手机导航角度来看,手机导航用户数量增加是非常迅速的,现在大部分人都愿意持有智能机,从我个人看法来讲,车辆市场并非蓝海市场,真正蓝海市场还是移动背景下的个人互联网市场。手机导航已趋完善,对车载导航是个极大冲击。移动运营商承担摆渡人的角色,车联网的服务收入可忽略,其收入主要来源还是来自于流量费用。三大运营商只要能把平台做好,摆渡方面的钱永远少不了。乘用车车辆王运营服务商,像赛格导航、九五一九零、安吉里、翼卡、车友互联、车音网,从同行们提供的其他服务来看,还没有创造持续的盈利能力和绩效,赛格导航做了最低端的需求,就是安全,现在大量从事车联网服务的人员受到的原来互联网提供的免费经济的影响依然是非常明显的,移动互联网和车联网最大差别是车联网只能提供碎片化的时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对来讲是有商业价值的,车联网不能提供有任何附加的商业价值的时间来提供免费的技术。</p> <p> 北斗的运营有点半垄断背景,在各地实操上,看得出来,利益链条过长,容量有限,而且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p> <p> 移动互联网巨头的侵入,直接侵到汽车制造转型,比如微软、苹果、谷歌,听说华为也在这么做,估计也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而已,整个中国无线导航位置服务加起来,即使到2015年,顶多是再造一个高楼,这种市场部可能被他一家独吞,位置服务是应用型的服务,很难一家独占市场,从目前中国前50位企业在这个市场当中所占的市场比例可以看的出来,它是一个明显带有分散性质的市场,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再过两年华为是不是还保持这么高的兴趣,至少今天还可以打一个问号。智能手机是目前提升位置服务最好的载体,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同行们已经有足够的人在关注这方面的应用,包括赛格导航自己,我们也在调整原有的设计视角,培育移动互联网的基因。</p> <p> 关于TSP内容提供商方面的情况,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一一讲了。赛格导航在安防、道路救援方面做的时间比较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全国联网的合作,成本很大,耗时很大,效益一般,在其他服务方面,我们跟同行是同步的,都在尝试和摸索过程中,最主要是要找到愿意为你买单的用户。</p> <p> 从前沿技术上来看,在智能交通、智能驾驶、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说,无论是我们,还是同行们,都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对于车联网来讲,最痛苦的就是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的叫模式,不能复制的不能叫模式,商业领域可以复制的模式一定是能够盈利的。赛格导航在车联网领域赚了一点钱,但是仅限于安全领域,对于新业务,到目前为止只有投入还没有赚钱,还没有看到哪一家同行在新的服务商能够有明显的例子,原来一些传统的做位置导航服务的企业,由于车联网的发展,大家都要做车联网和云,最后原来的产品卖的很便宜,甚至是亏本,甚至是微利,还要多花一点钱做车联网,还不知道车联网什么时候能赚钱,把水搅的比较混。后始创,终端销售仍然是主要的生存手段,但未来受到前装市场的挤压,生存也愈加困难。车联网的服务内容单一,大部分内容可以被手机应用替代,比如赛格导航原来的客户喝醉酒可以代价,今年在喝酒之前就找好司机了,对于这个领域来讲,缺的不是技术,缺的是合理的商业思想,这是行业性的问题。移动互联网侵入车联网领域,进一步拓展生物链,挤压单一的TSP提供商。车厂控制上游资源,挤压后装市场,不仅仅是车厂,大的4S店集团也想利用今年的概念组建自己的车联网系统,特别是汽车制造厂,经过几年的竞争,移动运营商控制数据通路,也正在向服务领域渗透。芯片制造商向终端方案、甚至整机进军,传统的方案商和制造商生存越来越艰难。车联网生态链正在形成,传统的车联网设备制造商、服务商、方案商生存会更加艰难。我个人认为,五年之后大概有80-90%的人不见了。</p> <p> 车联网的挑战,车厂,正如我刚才所言,他把握了源头,这是挑战之一。挑战之二,移动互联巨头的布局,他们只追求一件事,他们永远追求获利,这是对我们行业巨大的挑战之二。挑战之三,运营商,重要性在于运营商控制数据通路,我估计是搅局者,最终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摆渡,三了运营商有资源和资本,能够像小企业这样只能靠拼知识活吗,他们只能靠数据链,不管移动互联网,还是汽车制造厂,还是第三方,只要做传输就得给我交钱。挑战之四,后装市场的恶性竞争,有一个同行负债4亿多,2013年首先发起车载终端产品,我曾经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屌丝行业。开市场工作会议时候,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咱们不行啊,人家又降价了,我说再降就没钱了,现在只能靠顶着。</p> <p> 未来的思考,第一,移动互联网思维,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考虑车联网,车联网应积极融入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络中,是移动互联网的另外一种形态。第二,终端要开发一些新功能,以手机为中心,无缝对接手机应用,与可穿戴移动互联设备相结合,拥有便捷的娱乐系统,行车记录,通讯3G甚至4G。第三,服务,自助语音服务,坐席服务,简便、可靠的安防服务,更为便捷的保险理赔,可落地的道路救援,便捷、准确的导航,更加透明的保养服务。第四,大数据时代,交通行业应该是大数据行业,跟交通和环境相关联的可以形成大数据,其中包括驾驶行为数据,大到多大?没有定价标准,姑且称之为大数据,但是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商用车领域不可能是大数据,虽然涵盖了商用车领域。第五,信息安全,我一直呼吁位置服务领域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国家安全,对国家和个人都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应该优先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p> <p> 车联网的发展,需依托于时代背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用全新的思维模式思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终极目标,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迎来美好的明天。</p> <p> 谢谢!</p> <p> (此为报告人现场发言速记记录,未经报告人本人审核。)</p> |
|